面對比賽

By Vivianne Hung

我每年擔任無數場大小音樂比賽評審,幾年下來,有一些心得想與大家分享。首先談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市賽,沒錯,這也是家長們詢問度最高的比賽。印象裡,從小到大,所有程度較好的學生皆想參加市賽。因為在現行制度下,這是唯一由教育部主辦,能夠在升學時獲得加分的比賽。


自從當了老師之後,才發現家長和老師之間也開始出現「市賽後症候群」。初期的症狀反映在家長偏差的觀念中,例如認為「一般私人音樂比賽不用參加,目標應該擺在市賽,才能幫孩子加分」、「參加大型比賽的成績才能代表孩子學的好不好」。就美學教育的觀點而言,這種觀念實在不可取。我無法想像,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階段灌輸他們「有附加價值的事才去做,反之則是浪費時間」的觀念,要如何期望他們日後能夠成為一個受人敬重的人?在台北市賽過後,這種症狀變得更荒謬滑稽、明顯昭彰。不甘比賽落敗的家長開始為小孩尋覓新的老師。於是老師之間開始玩起大風吹的遊戲,你的學生吹到我這,我的學生吹到妳那。這幾年,甚至連學校的音樂班也常出現此種狀況。總之,11 月市賽後的台北,颳起一股「換老師潮」。我常遇到家長帶著孩子來詢問孩子在市賽彈不好的原因,並希望能轉來跟我上課。我總是費盡唇舌向這些家長說明,每位老師皆有值得學習的地方,沒有老師能保證得獎,學生練習時間與方法更為關鍵。更重要的是,舞臺上有努力不一定有對等的收穫,但努力不夠是絕不可能有好成績的。


我個人常鼓勵、支持 Salon 的孩子參加各比賽,但我會強調參加比賽不能以升學加分作為前提。我希望參與任何大小比賽的學生家長們建立正向的價值觀,將比賽視為一個珍貴的舞臺經驗。這是自我成長肯定、觀摩學習的機會。我很清楚社會價值觀不斷在變化,但也因此,我們才更需要去思考音樂的意義和本質。傳統菁英主義的「演奏家教育思維」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學音樂的孩子,每個人都可以快樂的擁抱音樂一輩子。重要的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,必須讓孩子學會以認真負責的態度,用心、盡力去做每件事。人生無常,一次比賽結果真的不重要。但如何才能做到「勝不驕、敗不餒」?對於市賽的走向,我個人並不苟同,因為藝術不可能以三分鐘來打分數。至於那些以比賽成敗來評定老師專業能力的家長,我更無法苟同。

我寫這篇文章,旨在澄清:我們重視比賽,但更重視學習的目的、態度與觀念。音樂是藝術、情緒思想的傳遞,不是滿足虛榮的工具。身為一位教學者,寧可看到自己學生在長大後能將音樂帶給他人與自己快樂。我有些學生在醫院做義工,彈琴給病患聽。反之,也有學生跟著我學琴若干年後,已有相當程度,但卻太過在意他人眼光,連去買琴都不敢試彈,怕被人譏笑「彈不好」。我希望從 Salon 培養出來的每位學生,每朵音樂花朵,不但學得扎實、快樂,還能了解藝術本質,能讓社會到處綻放繽紛彩色的愛的音樂光芒。

       

薇薇安法式人文音樂沙龍

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66號1樓

TEL : 02-25795294

MAIL : viviannesalon2013@gmail.com

LINE ID : @jrt3230e

      

     

營業時間

週一:16:30 - 20:30

週三、週四、週五:13:00 - 21:30

週六: 09:30 - 18:00

週日: 09:00 - 17:00

©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. 薇薇安法式人文音樂沙龍 版權所有